(一)新中國計量事業(ye) 的起步
新中國成立後,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**個(ge) 五年計劃期間,國家計量管理部門的重點任務是恢複統一的度量衡製度、加強度量衡管理和創建現代計量事業(ye) 。
1950年,國家設立度量衡處,負責國內(nei) 度量衡的管理工作。當時建立度量衡處的目的,主要是受理國民政府留在重慶的有關(guan) 度量衡卷宗、器具和設備。同期出台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度量衡管理暫行條例(草案)》,重新規定了我國的度量衡製度,為(wei) 我國度量衡製度的快速恢複和統一提供了法律保障。1952年8月,國家以中國科學院名義(yi) 向蘇聯等國定購了**批計量基準器、標準器,以之作為(wei) 國家的計量基準、標準,至此我國計量事業(ye) 由傳(chuan) 統的度量衡開始向近現代計量轉變。1953年初,我國曆史上**個(ge) 具有現代計量意義(yi) 的計量機構——**機械工業(ye) 部計量檢定所籌備處開始運營,這反映出我國計量工作已經開始由度量衡向現代計量方向轉變。截止到1953年,國內(nei) 各地共建立了124個(ge) 度量衡檢定所,有工作人員840名。我國現代計量事業(ye) 的雛形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。1955年1月,國家計量局正式成立,直屬國務院領導。國家計量局的建立,標誌著中國計量管理工作開始進入了國內(nei) 統一管理的新階段。
在這個(ge) 時期,中國的計量事業(ye) 還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。首先,計量管理行政機構和計量管理技術機構開始逐步建立、完善起來,管理的範圍由當初的度量衡轉向現代計量,特別是國內(nei) 統一的計量管理權威機構——國家計量局的建立,為(wei) 今後國內(nei) 計量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、其次,製定了一些規章製度,有管理規章也有技術規章,這使得今後的計量工作有章可依,為(wei) 中國法製計量的發展初步開辟了道路。但經過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**個(ge) 五年計劃時期的建設,我國的計量技術工作已經由隻限於(yu) 度量衡的檢定、管理,發展到初步開展長度、溫度、力學、電學、光學、聲學、無線電、時間頻率、放射性這九大類計量工作,建立起了現代計量的雛形。但是由於(yu) 時間比較短,計量技術水平還相當低,還不能完全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。
(二)新中國計量事業(ye) 的曲折發展
從(cong) **個(ge) 五年計劃開始到“文化大**”爆發,中間經曆了8年時間,這是中國計量事業(ye) 的調整發展時期,主要表現在計量機構的調整和相關(guan) 技術規程的頒行及計量基準的建立。這段時期*重要的工作是確立了米製為(wei) 中國的基本計量製度。
這段時期,中國計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:管理機構得到相應的調整和發展,工作內(nei) 容得以擴充,隊伍得到壯大,有效地加強了國內(nei) 的計量管理工作;有力地促進了國內(nei) 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計量技術機構的設立,加上科研製度的理順,為(wei) 我國計量科研工作的進一步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。但是,這段時期同樣出現了許多的問題。由於(yu) “左”的思想的抬頭,在追求高指標、高速度,隻求數量、不講質量的“大躍進”思潮影響下,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甚至是不科學的口號和計劃。如“一年內(nei) 要建立國內(nei) 計量網,三年趕超世界(計量基準)先進水平”等等。這些口號和目標的提出,沒有考慮客觀現實和可能性,盲目搞群眾(zhong) 運動,浪費了許多人力、物力和時間,妨礙了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。
二、新中國計量事業(ye) 發展的挫折
(一)文革時期的事業(ye)
文革使得中國計量事業(ye) 遭到巨大的打擊,造成了計量工作指導思想上的混亂(luan) ,破壞了正常的工作秩序,使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受到了嚴(yan) 重挫折。
文化大**”開始前初步形成的國內(nei) 計量網,在十年浩劫中,遭到嚴(yan) 重破壞,計量機構癱瘓,計量人員流失,計量工作無法開展。由於(yu) 計量指導思想上的混亂(luan) ,正常的計量工作秩序蕩然無存,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受到嚴(yan) 重的挫折。
在這段時間,我國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受到了嚴(yan) 重影響,但是,由於(yu) 在廣大計量工作者的堅持努力下,使計量事業(ye) 在文革後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。如1972年,國家批準成立國家標準計量局,將標準化和計量兩(liang) 項事業(ye) 合並一起,這意味著飽受“文化大**”摧殘的中國計量事業(ye) 開始複蘇。計量製度化管理也不斷展開,如《國家計量事業(ye) 發展規劃》編製小組和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》起草小組的組成,標誌著我國計量管理工作向法製化方向邁開了步伐。同時,困擾計量事業(ye) 發展的計量部門經費體(ti) 製和基建問題獲得解決(jue) ,國家批準《關(guan) 於(yu) 解決(jue) 標準計量部門經費體(ti) 製問題的報告》,確定從(cong) 1975年起,將標準計量事業(ye) 費改由“工業(ye) 、交通、商業(ye) 部門的事業(ye) 費”類開支,各級計量部門直接向同級財政編報預算和決(jue) 算,這使得計量事業(ye) 發展有了經費保障,對文革後計量事業(ye) 順利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。通過這十年的經驗教訓,人們(men) 更加清楚的看到了計量工作的重要性,從(cong) 而為(wei) 今後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從(cong) 思想認識上掃清了道路。
(二)文革後的撥亂(luan) 反正
經曆了“文化大**”的經驗教訓,加強計量管理成為(wei) 這一時期計量工作的首要任務。1977年,國務院頒布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》,使得中國的計量管理有了法規依據。同時,國家計量機構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,分別成立了國家標準總局和國家計量總局,分管國內(nei) 標準化工作和國內(nei) 計量工作。一些計量學術組織開始出現,如1978年成立的中國計量測試學會(hui) ,1982年成立的計量管理科學專(zhuan) 業(ye) 委員會(hui) 等。
改革計量單位製的工作在這段時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。我國計量逐漸廢除舊市製,開始采用國際單位製。1981年,國家公布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單位名稱與(yu) 符號方案(試行)》,1984年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》和《全*推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實施規劃》。至此我國的計量單位在法律上得到了統一。法定計量單位的出台,標誌著我國終於(yu) 有了自己統一的計量單位,為(wei) 計量在國內(nei) 的統一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,在中國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曆程上,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三、法製化基礎上的飛速發展
1985年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》頒布,這是中國計量事業(ye) 發展史上的裏程碑,我國計量事業(ye) 開始步入在法製化軌道上飛速發展的新階段。在這段時期,中國的計量管理機構不斷發展完善,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計量管理體(ti) 係,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點的量值傳(chuan) 遞體(ti) 係和溯源體(ti) 係,地方、部門的計量機構不斷壯大發展,國內(nei) 各個(ge) 地方基本上都建立起了計量機構,既有行政管理機構,也有技術管理機構,計量行政機構和計量技術機構互相協調工作,基本上形成了國內(nei) 計量網。1985年,國家正式組建中國計量學院,使我國有了培養(yang) 計量高等教育人才的專(zhuan) 門陣地。同年,我國正式參加國際法製計量組織(OIML),成為(wei) 該組織的50個(ge) 成員國之一。這段時期,我國計量科學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,計量基準、計量標準種類日趨全*,有些標準在國際上處於(yu) 優(you) 越水平。參加國際計量基準的比對工作也日益頻繁,並且取得很好的效果。計量管理手段不斷豐(feng) 富,計量部門吸收了國際上一些通用的方法,並加以改造,為(wei) 我所用,如計量認證製度、計量授權製度等。這些手段,有效地加強了對計量事業(ye) 的管理工作,促進了計量的發展。
在1985年到1995年這十年中,我國計量事業(ye) 得到了迅猛發展,基本計量製度得以建立,為(wei) 國家其他各項事業(ye) 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,出色地完成了計量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所承擔的技術保障任務。
四、新時期計量事業(ye) 的轉型
1995年以後,我國計量事業(ye) 在新的社會(hui) 形勢下繼續前進。1998年,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式成立,2001年國務院組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,其管理的內(nei) 容進一步擴寬。
雖然中國計量事業(ye) 的發展已取得不少值得驕傲的成果,但是應該看到,它仍麵臨(lin) 著不少新問題。首先,我們(men) 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,這就要求計量工作要與(yu) 之相適應。可是我國的計量管理機構還是按計劃經濟的模式建立起來的,其工作方式仍然是計劃經濟那一套。雖然在過去的曆史條件下它能夠保證計量事業(ye) 的快速發展,但現在它在某些方麵已經與(yu) 現實情況不相適應,這就需要我們(men) 對計量機構加以改革。尤其是在一些計量技術機構被推向市場以後,更應該加強這方麵的改革,不然以前計量事業(ye) 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就會(hui) 前功盡棄。其次,《計量法》已經頒布多年,其中一些條目已不合時宜。因此,加快《計量法》的修訂工作刻不容緩。另外,還有一些方麵也需要進一步通過立法加以確定,這都對計量事業(ye) 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。
就中國社會(hui) 發展與(yu) 計量的關(guan) 係而言,目前*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全社會(hui) 的計量意識。現在人們(men) 對於(yu) 計量的意識大不如前,很多單位甚至沒有設立計量部門。這種情況很讓人擔憂。例如,對於(yu) 質量問題比較重視,而對於(yu) 計量則關(guan) 注得不夠,這些都影響了計量事業(ye) 的進一步發展。而且,由於(yu) 各地方、各部門的忽視,計量科研經費的緊缺已成為(wei) 製約計量進一步發展的瓶頸,嚴(yan) 重影響到我國計量事業(ye) 的繼續發展。
目前我國計量事業(ye) 仍在順利發展,各項改革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,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是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(jue) 。隻有將這些問題處理妥當,我國的計量事業(ye) 才會(hui) 登上一個(ge) 新的階梯。
摘自:中國計量測控網